本站主要采用城通网盘链接分享,因为其他网盘会和谐链接!非VIP会员的朋友请点击普通下载,弹窗关闭即可。速度可能比较慢,请耐心等待,提高下载速度,送您10元消费红包。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电子版预览
内容简介
经典阅读有资政育人之功效。本套丛书力求从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层面,重点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全貌及其作品的深厚底蕴,以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和出版、全书结构、主要内容和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当代现实意义等为基础脉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原创性的权威解读和剖析,以使读者能系统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并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录大全
第一章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发展/001
一、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003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来源/009
第二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结构及内容梗概/023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文献学研究/024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内容/030
第三章 “异化”与私有财产/055
一、“异化”概念的源流/056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061
三、《神圣家族》中的异化及资本家的异化/067
四、“异化”与私有财产之关系/073
第四章 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081
一、私有财产与人的问题/083
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与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087
三、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之谜的解答”/093
第五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影响/103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104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异化”为中心/108
三、一个经典的文本和一个永远的话题/117
参考文献/122
精彩摘录
我们在描述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并分析了马克思的主要思想之后,马克思的核心思想逐渐呈现在我们的思想中并清晰了起来。这一思想在马克思少年时代就已经非常突出,而且这种思想一直贯穿马克思一生,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在这里可以简要地对这一思想进行一个描述,那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于这一命题,我们可以分别在马克思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的著作中发现一些证据。在早期,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表明了一生的志向,“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1] ;在中期,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 ;在晚期,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也广泛谈到了自由问题,当马克思在本书中讨论未来社会形态时,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3] 。
如果说早期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及其解决都是以“人”为中心的话,那么到了唯物史观确立之后,人仍然是马克思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依归。比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讨论唯物史观起点的时候,就是把“现实的人”作为逻辑和现实基点的。据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人的问题”应该是马克思的核心问题域。
但是,马克思不仅仅是关注“人的问题”,更要解决“人的问题”,这就要求他必须对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路径给出论证。如果用上面这些观点来衡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人的问题”就是异化劳动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源是私有财产,解决之道则是共产主义。本章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梳理马克思的论证思路。
一 私有财产与人的问题
杜威在《人的问题》一书的序言中引用了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描写现代人的诗句:(现代人)“正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一个世界已经死亡,而另一个世界尚无力诞生。” [4] 这句话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即在价值丧失的现代背景下人们无所适从的窘境。这一窘境就是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的问题”。毫无疑问,如果把“人的问题”简单归结为“现代人”,那么这会陷入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假设,也就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所有人普遍存在着这种丧失意义的问题。不难看出,不同的学者对现代性以及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即如果说以韦伯等人为首在自由主义对现代性的解释是,认为现代性中“人的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合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的扩张问题,那么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则具体得多。在马克思看来,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私有财产问题。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学的角度对“人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共产主义运动。
关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进行了论述,即: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又导致了人进一步的异化。但是,私有财产与人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则需要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作为中介,即:(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人的问题”。对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是私有财产根本上导致了“人的问题”的出现,但是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异化”来体现出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及其人的悲惨处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是我们还可以在《神圣家族》中找到一些补充证明的材料,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神圣家族》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用一种经验的描述来分析“人的问题”的种种表现。换言之,我们需要看一看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第一,“人的问题”在物质上表现为无产阶级普遍的、绝对的贫困,在精神上表现为他们主观精神状态的恶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马克思的思想走向《手稿》的过程基本上就是他超越青年黑格尔学派思想水平的过程,也就是其唯物史观形成、发展和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他所关注的领域和热点非常广泛,与这一特点相关联的是马克思研究的另一个特点,即他的研究主题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而这种变动一直延续到了“巴黎时期”。马克思变动的最终结果是把研究集中于政治经济学领域,把“完全经验的”国民经济学批判研究与“完全纯粹的、完全决定性的、完全批判的批判”对立起来,认为用这种纯粹思辨的批判来非难“市政的批判者”是一种“极端的无知和思想贫乏”。——《马恩文集》第1卷,人2009版,p111页及页下注。
引自 第一章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发展/001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马克思为什么会转向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研究,并对青年黑格尔派(“完全批判的批判”)进行批判?如果我们把马克思的这种思想转变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的转换,那么这一问题就成了这种转换背后隐含的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如果我们进一步推论,这种逻辑还包含着马克思的实证研究与“不学无术的评论家”的“乌托邦的词句”之间的对立以及马克思对他们的超越。
一、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003
我们定位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时,需要遵照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把它放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语境中来分析,看一看他在这个阶段整体上所处的思想水平。
巴加图利亚关于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阶段划分:第一阶段:1835年夏-1843年春(唯物史观形成的思想准备阶段)
what it is-what it ought to be法律“是什么”与“应当是什么”之间的断裂——“休谟问题”。一般认为,康德通过对理性的规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而且康德吧问题的最终解决放在了单个的主题身上。
马克思在《献给父亲的诗册》中认为,“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马恩全集》第40卷,人1982版,p651-652
引自 第一章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发展/001
我们知道,黑格尔实际上是坚决反对康德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所划分的鸿沟,认为“理念并不会软弱无力到永远只是应当如此,而不是真实如此的程度”(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p45),理论必然会与现实相联系,应有和现有(“是”与“应当”)之间应该是一种辩证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在博士论文阶段,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把自我意识当作决定一切的力量;马克思想要说明原子在“偏斜运动”中体现出来的自由理念,而这种自由理念正是自我意识的体现。列宁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所持的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列宁全集》第26卷,人1988,p83)
青年黑格尔派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1842-1843实现了这一转向。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仍从法律本身寻找解决社会不平等等现象的方法,一方面是受大学法律专业影响,经济学仍未被马克思纳入研究视野之内,另一方面是马克思此时的思想发展水平仍未超越青年黑格尔派,离唯物史观还有较大差距,理性在马克思那里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依据,精神、理性的作用高于一切。马克思所求助的法律,正是源自人的自由本性的理性的体现。
第二阶段:1843-1845(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阶段),细分为克罗茨纳赫时期、巴黎时期、布鲁塞尔时期。
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的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1页
克罗茨纳赫时期代表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关于家庭和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完全颠倒了过来。正是这种颠倒使马克思开始关注经济,意识到物质力量的强大,“国家制度在这里就成了私有财产的国家制度”。
巴黎时期代表作《手稿》,把生产-异化劳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市民社会是物质关系,归根到底是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布鲁塞尔时期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而且还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考察,在综合考察结果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才最终形成。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两道轨迹:一是从“自我意识”出发,经由《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最终达到物质生产这一概念;二是从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中脱胎出来,逐渐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并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手稿》是这两条路径的最早结合点。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来源/009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即德国的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但马克思的思想来源还不仅局限于此,要正确把握和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就必须丰富马克思的思想底色,把马克思放在西方思想政治传统中进行考察。
如果结合《手稿》来分析马克思的思想来源,我们的分析将会更加详细、专门一些,既要尊重和撷取列宁这一给定的理论框架的合理之处,也要跳出这一框架的限制,也就是说,将我们考察的基点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然后对这些内容有所损益。基于这些考虑,我们仍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视为三个主要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以古希腊思想为主的西方思想传统,将之作为《手稿》的第四个思想来源进行梳理。
(一)德国古典哲学与《手稿》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列宁对马克思思想来源的分类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导向性,但是他的那种宏大叙事的考察风格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一些细节性、但并非不重要的内容。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例,我们根据马克思的文本发现,马克思的早期研究基本上是对青黑的批判。但是如果我们看不到与马克思思想发展密切相关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必然就会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成熟的唯物史观之间形成理论鸿沟,唯物史观之前马克思思想发展本应生动而丰满的具体背景阐述就会显得十分的苍白。因此我们必须把青黑派当作一个重要的、而不仅仅是背景性的思想体系加以介绍。这是因为,从包括《手稿》在哪的马克思早期著作来看,青黑派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不可忽视的理论盟友和对手。从现实来看,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分子之间也曾一度保持着密切联系,甚至成为青黑派的积极分子和核心成员。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青黑派的地位和影响也许并不显著,但是它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却是直接的、重要的,甚至我可以说,马克思与康德和黑格尔之间的哲学联系是通过青黑派来实现的,如果没有青黑派,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马克思是值得怀疑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英国著名的马克思研究专家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 认为“青黑派的主要任务的四相本深究是重要的”,而且对青黑派的研究,必然会“弥补人们愈益深切地感到的思想史上的一段空白”。要考察马克思早期思想,分析《手稿》的论证逻辑,就必须进行比较微观的考察,因为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空白才会不断得到弥补。
具体到《手稿》,我们也能看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只不过这种关系是一种负面的、否定性的关系,也就是说,是马克思对青年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马克思认为,青黑派在对当时社会进行批判的时候,既没有认识到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实质,因而也就没有摆脱黑格尔逻辑学的束缚(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认为黑格尔的“整个法哲学只不过是对逻辑学的补充”,黑格尔自己也认为自己哲学体系中的“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似乎就是应用的逻辑学——黑格尔《小逻辑》1980p83),与黑格尔辩证法划清界限,也没有对自身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真正形成自己的观点,更没有与群众现实的运动结合起来,他们所做的仅仅是“纯粹的、坚决的、绝对的、洞察一切的批判”而已。马克思正是基于对青黑派哲学的不满,才决定与青黑派决裂,并开始和恩格斯一起创作《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自己弄清楚问题的同时批判青黑派的。
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青黑派对马克思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哲学思想和方法,它更是多维度的。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马克思与青黑派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将会更全面地呈现出来。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与《手稿》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从思辨哲学到实证哲学、从政治批判向经济批判的转变。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开始,马克思就将政治经济学当成了论证自己哲学体系最有力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政治经济学所主导的市民社会成了马克思寻找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历史之谜的最终突破口。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全面的,以至于马克思认为,《手稿》的研究基本上就是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并且采用了它的语言和规律,分析社会中的不公现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这一核心范畴正是如此。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所做的分析无非是要解决所谓的“李嘉图定律”问题,也就是,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是和谐的还是冲突的问题。尽管马克思的研究被西方所谓主流经济学家所不喜,认为他的研究所充斥的“价值取向”影响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的科学价值(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的视角》),但有两点是异常明确的:一试马克思的研究确实给克服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提供了一个方向;二是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基本上是沿着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出来的,马克思的分析路径是革命性的,但是他的问题域(problematic)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社会主义思潮与《手稿》
在近几年的文献考察中,青年黑格尔派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也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实际上,青黑派广泛受到了共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但这是英法社会主义对德国学术界促进的结果,并且这种影响在青黑派这个学术圈子内迅速扩大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对这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并没有完全接受,而是进行了批判分析。如果说这一点在《手稿》中还不十分明显,那么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开始全面批判这些观点。当然,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共产党宣言》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这一章是对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思潮的系统批判和总结。
(四)西方思想传统与《手稿》
如果说把握住了上面所论述的三大来源,我们就基本上掌握了马克思的思想来源和基本发展脉络,那么,要系统、完整地理解马克思,我们必须将视野进一步扩大,必须把马克思放在整个西方思想传统中来理解。最简单的例证就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如果不懂西方文明源头之一古希腊及其哲学,那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论文的意义。对于《手稿》同样如此。如果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所做的就不仅仅是回到那个时代的思想语境,而且还要回到西方思想传统。
我们试以《手稿》中马克思关于类存在物specie-being的论述来分析他与西方思想传统,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传统相承继的。在这一部分,马克思集中讨论了在什么意义上人比动物更具有普遍性,或者说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这种区别的哪些内容让人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在分析之后,马克思的出的结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马克思进行这个区分的意义在于,只有界定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才有可能揭示出人与自己类本质产生了什么样的异化。马克思做出这一区分的依据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仅仅具有营养的灵魂和机能,而动物则具有感觉和位移的灵魂和机能。但是只有人才有理性灵魂。马克思的意识consciousness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psyche之间,必然存在着思想传统上的关联(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及其他》商务印书馆1999,413a23-25\b11-13\21-24)。当然,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体”问题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因为在此书中,亚里士多德直接把雅典主要的政治形式—城邦polis看作是政治共同体,人也因此被定义成了政治动物。这种影响的结果是,马克思把人看成了一种“社会的”动物,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存在。
马克思的很多思想必须在整个西方传统中才能够得到理解。如若不然,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势必会出现一些偏差。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我们对《手稿》的评定必须是历史性的、阶段性的。因为《手稿》正处于从青年黑格尔派向唯物史观的创立这一理论发展过程之中的,这导致《手稿》的内容充满了张力。如果无限放大《手稿》中的合理思想内核,就可能认为《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最高峰,进而贬低马克思晚期著作的重要性;如果只看到《手稿》中残留的青年黑格尔派痕迹,就会盲目得将《手稿》的价值肆意贬低,看不到《手稿》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当异化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它就不再仅仅和劳动联姻了。在马克思那里,“异化”意味着一种异己性和对主体的压迫。但是随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发展,它开始有了一种非常态的含义,意味着一种正常社会模式的失范,一种对人的压迫和奴役。正是它包含的这种对立性和矛盾性,使得人们越来越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当下社会所存在的痼疾。马克思从“劳动的异化”出发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当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主义取代了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以后,它也发展了自己的新的剥削和压迫形式”,而且这种“异化”形式出现了一种普遍化倾向,它把“社会生活和社会存在的总体性当作自己的统治对象,把一切主观性和活动都变成为物化的客观性,把一切人类主体都变成他们自己的异化存在的消极旁观者”。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必然隶属于它的创造者的生存模式。这一生存模式就是非人性和物化”。卢卡奇用物化这一概念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本质特征进行了批判。“人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于自己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于与人相对应的某种自发运动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对于物化,如果从客观方面看,它导致了人不能控制的物的世界,这种物的关系就是一种商品所充斥的市场关系;从主观方面看,人自己的活动变成了客观的、独立于他的物的商品系统,反过来控制或奴役劳动者。显然,卢卡奇认为在这一世界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所创造的这种关系是与自身相对立的。而且,这种物化现象是一种普遍的人们不能逃离的社会现实。
物化呈现出来了一些特征,那就是人和社会生活的碎片化、现实生活的机械化以及无产阶级在这一关系中的客体化(也就是他们主体性丧失)。之所以是碎片化,是因为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逐渐丧失了对整体性的判断和对社会的批判;由于社会关系的碎片化以及人的被动性,使得人们丧失了对理想的追求、忽视了对未来向往,人们在整个社会及其中只不过是一个螺丝钉,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言,每个人都是被动的承受者。就是这种被动性,使得人们成了机器,成了一个丧失了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人。这种物化现象对于人、社会和历史的负面意义在于,它或者让人们沉迷于局部和当下,不是把改造的目标放在社会,而放在个人身上;或者盲目相信主体的力量,非理性地表现自己。
对于物化现象,卢卡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他认为,要克服无产阶级的异化状况,就要唤醒他们的主动性,通过主体的觉醒来让他们对总体性产生一种渴望。有了总体性和主体性,人们就能够生活的更有意义。至于什么是总体性,卢卡奇认为,它实质上就是一种领导权。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是按照需要的体系和利益的需要来组织整个社会的,而资本家控制着整个社会的安排设计,因而也就控制着社会整体,控制着社会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克服物化意识,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就必须去获得领导权,渴望整体性。
(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列斐伏尔那里,异化理论是他一生的理论方向。他把异化看成了哲学的核心概念,并把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看作是理论生长点。在列斐伏尔看来,劳动就是异化,由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社会的主体又是人,而异化又意味着矛盾,所以整个社会就是充斥着种种异化的社会,是一种全面的异化。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不管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城乡之间都产生了一种对峙关系,这些对峙关系实际上是人性内部的矛盾和分裂,也是一种异化。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由于它是作为劳动的客体出现的,能够为劳动主体——人所把握和控制;如果人们不能掌握和改造这一客体,那么它也会与人发生“异化”。尤其是,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社会和人的异化状态也达到了顶点。也就是说,异化已经表现出一种“多面性和无处不在性”,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异化作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特征,不仅仅包含压迫、剥削等传统内容,而且还涉及人们的无意义感觉。列斐伏尔认为:“异化的定义不仅包括人在外部物质世界或不定形的主体性中迷失自我,还包括个体在主体化和客体化过程中的分裂,其统一性被毁坏。”在哲学上,主体化和外在化就是异化这枚硬币的两面。这种异化是人的力量的一种外在化表现,但是它的存在造成了个体的自我剥夺、分裂和疏远。在这种分裂的异化关系中,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是一种错乱和颠倒的关系,不是人驾驭自己的创造物,而是相反。
这种异化已成为人的基本的生存矛盾,它表现在自然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理性与本能以及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它如同一张巨大无比的网,笼罩着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异化就这样扩展到全部生活,任何个人都无法摆脱这种异化。当他力图摆脱这种异化的时候,他就自我孤立起来,这正是异化的尖锐形式。”(《西方学者论〈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总之,异化成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结构。而且,由于每个人的行为都由原始自发的秩序、理性的组织结构和压抑的拜物教系统三个发展阶段组成,据此,在经济学上劳动分工导致了工人的被剥削,在政治学上有效的管理最终腐化成国家(政党)专制的工具,在哲学上思想的阐明最终变成严酷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统治的工具。
但是,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的异化范畴的使用并不是一种简单套用,而是在马克思基础上予以发展。他在肯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把异化理解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矛盾及其发展的一个方面,这就与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发生了质的差别,不再把异化(绝对精神的外化)理解为矛盾的基础和条件。列斐伏尔认为,与黑格尔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把黑格尔的神秘主义的异化理论包括在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中,具有了合理性的一面;而最大的差别在于,黑格尔是用神秘主义的异化来解释矛盾,解释辩证法,马克思则相反,他对异化理论的改造是用辩证法来解释异化理论。其次,列斐伏尔提出,异化理论并没有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而被抛弃,毋宁说,它是用晚期的成熟的经济学理论来论证和充实异化理论。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并不是像他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那样来抽象地理解和运用异化范畴,认为他们已经败坏了异化的理论力量,使之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相反,它只是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具体和多样化。列斐伏尔认为应该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入手理解异化,考察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哲学家们无权把哲学领域孤立起来,无权在异化的或被异化的现实情况之外来研究异化。在确定了一个概念和它的普遍意义后,便应当过渡到其他一些确定的领域——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而且特别要把概念和日常生活的情况结合起来。”这样以来,抽象的异化概念就通过将之纳入社会学而具体化。毫无疑问,列斐伏尔正是沿着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对异化理论进行改造和运用的,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生长点,契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方向,即日益把理论关切点从经济领域转向上层建筑领域(文化、语言、日常生活和心理)。
对于异化,萨特也从存在主义角度进行了论证。“他人就是地狱”,有诸多他人构成的社会束缚着人的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把他人看作是客体和对象,并力图让自己超越这种主客体关系,所以人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一种孤独的个人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竭力的自我掩饰和自我欺骗,否认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以规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而且人还竭力逃脱被别人“注视”,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个体所呈现的并不是人的自有本质,而是一种被他人看到的规定性。所以这种“自我欺骗”和被他人“注视”的状态就是一种异化的状态。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根据历史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匮乏”现象来理解异化,认为在这种匮乏的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实现合乎人性的、平等互利的关系,他人对自己来说永远是一种威胁,而与他人相遇对人的本性而言时刻会面临异化的危险。
马尔库塞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也与法兰克福学派关系密切。基于这双重身份,他对异化的论述是从多个角度进行的,既有从人的潜意识角度对异化的解释,也有从工具理性批判的角度对异化的批判。他首先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当代社会制度的接受,成了一种驯服的动物,因为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这让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全面的异化:从科技到文化体系,从劳动到消费领域,从人的思想到社会心理结构,甚至从人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出现了严重的异化。从技术理性的角度来看,马尔库塞认为生产的机械化、作业的流水线化、产品的标准化以及管理的科学化,好像都是科学技术给人的生活和生命带来了好处,实际上,它是用技术来压制人性,将人等同为机器,资本主义的进步法则被浓缩为这样一个公式,即“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加强”。比如,从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来看,马尔库塞认为,在新的条件下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已经不再是满足生理意义上的人类需求,而是一种奢侈型的消费需求。这就导致人们的消费总是被预先决定的,人们已经失去了判断能力,他们的需求在大众心理学的潜在机制下完全为当下的社会制度所同化。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生理上的需求。
因此,马尔库塞认为,由于产品的极大丰富,工人已经不再思考自身的异化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讲的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也正是由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融合为一体,这让工人阶级失去了反抗的动力,他们的革命动力消失了,因此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马尔库塞正是从科技的异化、意识形态的异化、人的异化等方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试图从西方社会高度富裕和高度自由的外表下揭示出它对个人的统治和压抑。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另外一个代表是弗洛姆,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异化进行了分析。弗洛姆根据马克思《手稿》等著作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我能动性,人的存在就是人通过自己的能动的创造,充分发挥内在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肯定与发挥。在马尔库塞看来,人的自我能动性实际上就是劳动。这样一来,马尔库塞的人的自我能动性和马克思的劳动就具有了同等地位,即都作为人的本性而出现,只不过是人性的不同表现。“劳动是人的自我表现,是他的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表现。”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把劳动当作是人的本性就是为了让人们全面发展和享受。“在这一真正的活动过程中,人使自己得到了发展,变成为人自身;劳动不仅是达到目的即产品的手段,而且就是目的本身,他是人的能力的有意义的表现”。
弗洛姆明确指出,异化就是对人的生产性潜能的否定。本应该成为自我表现的生产劳动,反而成了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而这种异己力量对个体而言就是一种心理体验,“异化(或‘疏远化’)意味着人在他把我世界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发生作用的行动者,而是觉得世界(自然界、他人和他自己)对他来说是陌生的。……异化主要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因此,通过对作为人的本性的自由劳动的否定,异化否定了人的生产性潜能。弗洛姆实际上在这里通过把马克思原文中的“工人”置换为“人”这一概念置换,实现了从马克思“阶级批判”向“抽象的、一般的”人的批判。
(三)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哲学基本问题而言,科莱蒂认为,在黑格尔那里,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是同一的,但在马克思那里,二者是异质性的。在论证这种异质性的时候,科莱蒂认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为这种异质性提供了证明,因为,如果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那么人们是按照自己的理性合理地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压抑主体自身的,也就是说不可能会产生异化。科莱蒂进而认为,正是马克思看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并用这一思想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所以才能够提出异化的概念。
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另外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流派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学派强调通过对马克思的文本分析来厘清马克思著作中广泛存在的抽象概念。“异化”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参见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一书。
指出西方哲学传统的影响。
写作思路特别像中学作文或说本科论文:首先、其次、再次;背景、论证、结论、影响。就导读而言,浅显易读,面面俱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一书是经典是民族的文化基因,经典是思想的源头活水,权威解读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思想精华与丰富内涵,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哲学思考。
下载地址:
1844njjxzxsgdd.pdf: http://xz.tbookk.com/f/560517-574521600-3ae69c?p=311929 (访问密码:3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