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课袁凌小说PDF完整》

文学 adminlele 2年前 (2022-05-11) 28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生死课袁凌小说PDF完整》

生死课袁凌小说PDF完整高清版》

内容简介

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长经历、采访调查,以及公益探访中邂逅的,有乡土的长辈,也有都市的边缘人;有历史中的失踪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独症阴影下的白领。有逝者,有生者。他们的人生遭际,或可谓曲折,或简略潦草。生活场景或者算得别致,或者平凡。

作者简介

袁凌,生于陕西平利,单向街2019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2017年度致敬作家,腾讯书院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入选两届《收获》文学排行榜,两届豆瓣年度好书,新浪十大好书,华文十大好书等。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青苔不会消失》《世界》《寂静的孩子》等书,在收获、花城、十月、天涯、今天、芙蓉等刊发表过非虚构和小说、散文作品。

精彩书评

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袁凌的写作进一步拓展更自由的空间。所谓芸芸众生,生老病死,而每个生命在大地上都有独特的意义,作者以平视的角度,在朴实的文字中蕴藏诗意,对普通人充满深切的同情。

—— 北岛

卑微者的生与死,很难有机会被认真对待。袁凌用凝练的白描文字,刻画了那些被历史和现实重压下的肉体和灵魂,纪念他们的在世的艰辛与身后的萧瑟,令读者动容。

——金宇澄

世界至少有一半掩映在阴影之下,人类感官却天然地倾向于仅仅捕捉光亮。回避阴影也许可以使我们更容易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但自欺只会让真相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无从认知,越来越不可理解。在少数勇于探究阴影世界的作家中,袁凌以他独有的冷峻与从容讲述这个世界的另一半。或许,一时半会儿能接受这个道理的人还不多:袁凌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些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刻意回避的生命故事,并不是历史的素材,它们就是历史本身。

——罗新

《生死课》出版,作家袁凌:为生和死,留一份“卑微的纪念”

2020年10月,作家袁凌的又一部非虚构力作《生死课》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收入该社“译文纪实系列”中的首部“不需要翻译”的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其实早在8月29日,袁凌就应信尚书店之邀来到济南,与读者提前分享了这本书的精彩内容。

《生死课》记录的人物,大多是生存地面上辗转的小人物,或是历史地层中叠压的无名氏。“题目触及生死,是想郑重于当事人不免卑微的生存”。“死生事大”,不论人生如何卑细,低及尘埃,轻如鸿毛,在生死两端上,总有其值得纪念珍重之处。袁凌由此入手,“记叙其生存细节,勾勒人性脉系,留存一份生命的纪念”。

在《生死课》引言中,袁凌写道,“在上天面前,个体的命价是平等的,即使一只麻雀或野地里的花,也有被珍重看顾的理由,并且是人世墙垣上不能缺失的一块砖石。”书中记录的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长经历、采访调查以及公益探访中邂逅的,有乡土的长辈,也有都市的边缘人;有历史中的失踪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独症阴影下的白领;有逝者,有生者。“他们的人生遭际,或可谓曲折,或简略潦草。生活场景或者算得别致,或者平凡。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作者无意虚构缘饰,追求好看动听的故事,或者宏大的主题,而想尽量可靠记录,传达芸芸众生本来的生存质地,保存一份真切的人类经验,抵制遗忘的权力。”

亲人总是最深切的记忆,袁凌记得外婆去世时母亲的痛哭,“让人觉得母亲仿佛要跟随外婆而去”,后来母亲也去世了,袁凌写下一篇《被叫走的母亲》。乡间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故事,《民歌手大舅》中,袁凌写的是一个善良、懦弱又浪漫的农民,“喜欢当货郎四处游走,却没赚到过什么钱,因为喜欢唱歌显得浪漫,而被村里人歧视”。《最后一瓶氧气》写的是袁凌的一个乡亲,在广佛镇卫生院,“走到一间虚掩的病房门口,才看见有个穿迷彩服的人靠在床头,半闭着眼睛,鼻子里插着呼吸管子,连到病床脚头,显眼地支着一个氧气钢瓶,外壳有些锈蚀了。对于有人走进来,他没有反应。”这个男人,当天晚上回家,就死了。《在弟弟坟前》,袁凌写了外出打工得了尘肺病的兄弟俩,“哥哥带我去弟弟坟前时,我问他你有没有尘肺病,他说没有。第二年我又去,却被告知哥哥也因为尘肺病去世了。而且死的时候比弟弟还惨,弟弟死的时候还有人陪伴,他只能孤独死去。”

《有娃子和奥菲莉亚》中的“有娃子”、上访了一辈子的女人、得了先天脑瘤的盲女、编县志的异乡人、都市边缘人等等,袁凌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受伤于体制、历史还是都市,都是边缘人,是弱者。而袁凌的笔是温热的,如作家金宇澄所说,“卑微者的生与死,很难有机会被认真对待。袁凌用凝练的白描文字,刻画了那些被历史和现实重压下的肉体和灵魂,纪念他们在世的艰辛与身后的萧瑟,令读者动容。”

放下自己,就能凝视别人

袁凌生于陕西平利,“母亲是半文盲,父亲是工农兵大学生,后来在乡镇医院任职”,也正是因为如此,袁凌曾在医院住过多年,“见识过太多生与死”。《生死课》一如袁凌从前的写作,记录了太多苦难。面对如此多的苦难,作为一个写作者,如何挺住自己的心智?对此袁凌说,“放下自己后就能凝视别人,你太看重自己,反射感就会很强。其实承受别人也是承受自己。而且,对很多人而言,你不去看到他,就不会有人看到他,我愿意放下自己去记录他们。这是一种平等的凝视,我不愿意上来就呼天抢地,我只是把我的心向他们敞开。”

对于写作而言,“敞开”的另一个意义,是让事物自身敞开,袁凌说,“非虚构写作强调的是经验和细节,是将经验和细节作文学性的呈现。是让事物自身敞开。在现实面前,非虚构是节制的,不像小说,能把一件无聊的事情写成几千页。——这当然也是一种能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失能。我本人秉持一种谦抑的写作方式,即便是带有虚构的写作,也是把我对有些事件的长期印象融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报告文学一样,造一个现实的山寨货。”

这种谦抑式的写作,让袁凌的文字细腻、朴素,他不会特意考虑修辞,就是隐喻,也一定要是“现成的”。比如《最后一瓶氧气》,“我在看到的那一刻它就是那样的”。比如《蔡姐的苹果树》,“在高楼大厦之间她就是想去死,只有在那棵苹果树下她才能吃得下饭”。“再比如我写过一个矿工,‘一个被命运的床单收敛起来的人’,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就是这样裹着一个床单,像是快要死了。这些隐喻,这些象征,都是现成的,是有扎实的东西支撑起来的。”

谦抑式的写作也让袁凌清醒地拒绝在写作中进行社会学分析。2015年4月到2019年4月,袁凌跑了20多个省,采访了上百个孩子,最后选择了36个人,把他们的故事写了下来,在这本《寂静的孩子》的书中,他只简单以“留守”“单亲”等进行了类型划分,但是在文章中不作分析,文字都是白描式的,“只是记录生命,拒绝社会学的分析,那是学术研究。我的写作回避具有新闻性的社会议题,我不是为了社会分析写作,我觉得重要的是把他们的生命情态写出来。我讨厌聚光灯下的写作,我喜欢散淡的生活。”

不想做一个顺应时势的作家

在对于写作的自觉追求上,语言是袁凌极为关注的,他认为,五四以来的白话文“欧化翻译腔”太重,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批作家,语言也缺少中国文学的传统美感。袁凌表示,自己的语言追求,注重汲取三个方面的营养,一是德语等外语,二是凝练、优美的古汉语,三是方言,“方言不是指那些流行的脏话和俚语,而是与劳动和生活贴得最近的那些最准确的表达。”比如修水管的人说,水龙头不是漏水,是“洇水”,这就是最贴切、准确的表达;再比如有人因为动手术身体内加了钢板,拆线的时候需要把线扯出来,但是很疼,怎么办呢?方言里说是要把线“悠”出来,这是顺着线的本性又不会让人觉得疼的一个动作,“这些来自生活中的生动、准确、有力的词,有人用心发掘过吗?”

北岛评价袁凌,“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袁凌的写作进一步拓展更自由的空间。所谓芸芸众生,生老病死,而每个生命在大地上都有独特的意义,作者以平视的角度,在朴实的文字中蕴藏诗意,对普通人充满深切的同情。”袁凌说,“我希望一方面以可靠的质地而非情节来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我觉得仅有虚构还不够,我还想写小说。其实我不喜欢小说这个称谓,我喜欢故事。我写的故事,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它的质地也是可靠的。如果某一天我写的都发表不了,我希望能一边干一个实际的工作,一边继续写作。我就是不想做一个体制内的人,不想做一个顺应时势的作家。”

正是因为对生活质地的重视,袁凌觉得像胡波《大象席地而坐》这样看起来像非虚构的虚构作品,因为容纳了大量现实生活的真实经验,有久违的粗粝感和摩擦感“而具有很大的意义,“放眼当下,其实越是小说写得好、写得成熟,文学性也越差,反而是胡波这样的生涩在启示我们如何抵达复杂的现实。当然这不是写作者的最终目标,仅有粗粝的质感还难以抵达经典性。粗粝必须进入高妙,必须进入生命最后的疼痛。”

作家野夫曾说:“袁凌的写作,始终直面底层社会的冷与无奈,冰刀般划破时代表象之华丽。在众多写作者都调脸不顾脚下这块土地之凉薄时,他依旧匍匐其上,尽其体温以图敷热那些悲寒之生命。”对袁凌而言,专注做好一件事非常重要,他甚至因此而放弃了博士学位,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我不认为生命会同时得到两件好事。你得到一件就会失去一件。去了美国我就写不了了,读完博士我可能也写不了了。你要保证你最看重的东西。怎么选择?最重要的是要在面对自己的时候心里能过得去,要良心平安。一个人心里装着七八十个故事,太难受了,只有写出来才能良心平安。”

另一个视角看这个时代,袁凌记录那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从几年前的《我的九十九次死亡》到最近新出版社的《生死课》,袁凌一直没间断出书,一本连一本。但在我看来,他做的其实是同一件事:书写人的困境。

袁凌是陕西平利人,70后。这个名字背后有很多标签,最热的两个大概是非虚构写作和调查记者。他曾作为媒体人,以出色的调查报道和特稿赢得关注。前几年,非虚构写作西风东渐,在非虚构写作的实践中,他是中国当下的代表性人物,成为很多年轻追随者的偶像。

11月,他的新书《生死课》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是“译文纪实系列第一本原创作品”。翻开《生死课》,里面的人物和经历,与去年的《寂静的孩子》以及更早的几本书似乎大同小异,都是写中国当下不同的个体,更多是的乡村的个体,他们是历史地层中叠压的无名氏。

从2014年以来,袁凌已经出了7本书了,但从更早开始,他反复在中国广阔大地上来回往返走。现在作为自由写作者,他一半时间定居西安,一半时间出去走,去看世界,看各种各样的人群。

比如在去年的《寂静的孩子》中,他采访了不同省份的孩子们,遍布大半个中国,每一个孩子的故事又横跨两个甚至多个城市,有在北京郊区上学又辍学的临沂姑娘,跟随做缝纫的妈妈在上海生活的安徽男孩。细节是骗不了人,从文字里可以看出,袁凌的脚步走过这些地方,对那些人有深入的交谈和观察。

在《生死课》中,《不做浪荡子》记录了一群即将成年的青少年的生活。他们各有各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他们很早辍学,走在法律的边缘,他们既放纵又迷茫。周杰和岳云两个年轻人,故事跨越广东、湖南、北京,袁凌在湖南和北京与他们见面、吃饭,听他们讲自己的经历。

《擂鼓台下的尼姑》《望京病房里的货郎》《擂鼓台下的尼姑》《新世界的流浪小孩》《父亲的最后一个电话》《编县志的异乡人》《打工女孩的墓志铭》《艾滋病朋友的遗嘱》……

这些故事里的人,大多都是袁凌在行走中、在公益探访中认识的。新书发布后,有读者在某评分网站评论:“远往后看越烦躁,不知道记者经历的人生是不是格外戏剧。”

这种”戏剧感“背后,是不似真实的真实叙述。作为个体,我们必须承认对当下中国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那些远离聚光灯和镜头的人,他们的人生剧情,就在袁凌的关注和笔下被记录下来。“中国只有两亿人坐过飞机,我也应该为那些没有坐过飞机的人写作。”袁凌曾在采访中这样说。

这些故事,读来固然让人感受到烦躁甚至绝望。袁凌说,文字中传达出的无力乃至绝望,是因为生活本身太沉重。这些人,可能就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也可能就是我们一样的人。

袁凌在序言里说,写这本书是希望大家保持一种感觉,不能麻木掉。他觉得今天大家在程式化的工作和生活,对于生存的意义越来越摸不到,对生死都陷入了麻木。

也许是因为做媒体的经历,袁凌见过、听过很多麻木的人。从媒体人到自由写作者,袁凌有了一个关注世界的特有视角,似乎把记录这些当作了一种使命。

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对这本书的读者说:“我希望大家不要看太快,看快了一无所得。虽然我没有写得那么重,但实际上生活本身是很重的,需要投入心力才能看进去。”

袁凌曾直说,自己不喜欢“小说“这个词,对文学圈也有点敬而远之,他觉得小说的写作已经和玩鼻烟壶一样,成为以各种精巧的趣味。添加了各种技巧、各种构思的小说,固然是作家对时代的一种记录。但袁凌探索的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更直接的记录,没有很强的冲突性,反而让人窥见平淡的世相背后,我们身边的那些隐秘的角落。

正如罗新的新书推荐语中说的:“世界至少有一半掩映在阴影之下,人类感官却天然地倾向于仅仅捕捉光亮。回避阴影也许可以使我们更容易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但自欺只会让真相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无从认知,越来越不可理解。

“在少数勇于探究阴影世界的作家中,袁凌以他独有的冷峻与从容讲述这个世界的另一半。或许,一时半会儿能接受这个道理的人还不多:袁凌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些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刻意回避的生命故事,并不是历史的素材,它们就是历史本身。”

编辑说,《生死课》记录的这些人物,有乡土的长辈,也有都市的边缘人;有历史中的失踪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独症阴影下的白领,有逝者,有生者。他们的人生遭际,或可谓曲折,或简略潦草。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

袁凌试图传达芸芸众生的原本的生存质地,保存了一份真切的人类经验,抵制遗忘的权利。读完之后,让我不禁感叹,原来他们在这样生活,他们经历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这是第7本书了。袁凌说,他会将这份记录继续下去:“不仅为了他们的人生,也为了对自我生命的理解。在命运的钟声下,每个个体的生存是相通的,回避、漠视他人的在世经验,也就不能真实地面对自我。”

他为那些生命写作,也是为自己写作。

《生死课》是袁凌的短篇记录合集,记录了各色生存地面上辗转的小人物,或是历史地层中叠压的无名氏。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袁凌记录这些人的生与死,不仅为了他们的人生,也为了对自我生命的理解。

下载地址:

ssk.zip: http://xz.tbookk.com/f/560517-578751073-52c476?p=311929
《生死课袁凌小说PDF完整》此处内容已经被作者隐藏,请输入验证码查看内容
验证码:
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验证码。在微信里搜索“杰哥读书”或者“tbookk”或者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都可以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


中信图书出版社全部书籍617本 百度网盘福利
西部数码域名服务器优惠券 老薛主机优惠券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图书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生死课袁凌小说PDF完整》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