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主要采用城通网盘链接分享,因为其他网盘会和谐链接!非VIP会员的朋友请点击普通下载,弹窗关闭即可。速度可能比较慢,请耐心等待,提高下载速度,送您10元消费红包。
内容简介
从我们踏入机场的那一刻起,各种科学原理就开始为我们表演。量子物理,相对论,分形……这些有趣的现象将接二连三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乘坐飞机旅行时的每一刻都是一次体验科学的机会,《飞行中的科学》则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飞行背后的各种科学原理和我们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疑问。比如,安检仪是如何工作的,飞机跑道是如何编号的,飞机何以能飞得起来,天空为什么是蓝的,风暴是因何而起,飞机导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果试着在半空中打开舱门将会发生什么……对于这些在我们以往航空旅行中一直想知道的问题,《飞行中的科学》将一一予以解答。
书摘
一分为二的机场
机场对于陆侧(非航服务区)和空侧(航空服务区)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你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尤其是进行国际间飞行的时候,必须经过一个技术障碍,接受身份核查以及检查是否携带了危险物品。如果可以的话,他们还会在你经过的时候顺便测量你的体重(在航空的早期发展阶段就是这样做的)。这是因为飞机降落对于重量颇为敏感,航空公司需要根据平均体重来估算乘客们累积的总重量。
但靠平均重量做估计也会带来问题,至少曾经出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一架飞机从德国某个机场起飞,脱离跑道的时候有些困难,最终才可谓是“爬”上了天空。后来大家才意识到,之前这个城市举办了一场钱币展销会。这趟航班的很多乘客都是钱币商人,袋子里都塞满了新入手的硬币。他们之所以随身携带,是因为不想冒险,怕托运丢失掉新买的好东西。就是这些未曾预料的些许增重累计在一起使得乘客重量明显高过预期。加上飞机本身的重量,飞行员没能预料到飞行需要承受那么多的负重,所以才会出现起飞时的紧张场面。
为何难觅13号登机口
当你知道了在几号登机口登机后,按照惯例,每个登机口都会以数字标明,而你也通常会发现13号登机口难觅其踪。尽管很少会有人真的患有13恐惧症(triskaidekaphobia)——一种对于数字13毫无原因的恐惧——但是航空公司和机场还是不遗余力地避免它的出现,因为直到现在,13还是被看成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迷信的根源在于人类对于事物偶发性的认知,而我们的大脑结构不擅长处理概率。这一点,从人们对于一系列群发性事件的态度中便可窥知一二。设想一下,每天在各处发生的随机事件不计其数,大到传染病的爆发,小到有人跌倒。这些随机事件的分布如何?我们本能上以为它们是均匀分布的。但事实上,这大错特错。
试想你将一小罐钢珠打翻在光滑平整的地面上。当钢珠静止时,若发现它们均匀地分布在地面上,彼此之间距离相等时,你会作何感想呢?你一定会认为是外力或某些装置使其如此——肯定是地板下的磁铁或是其他的小伎俩在捣鬼。自然状态下钢珠的分布是:某些区域小钢珠分布会密集些,而某些区域则会稀疏些。这样的分布便称之为群聚(cluster)。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现实世界任何事件的无序分布。如果某地许多村民家的牛都害了病,人们便会习惯性地假设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导致牛集中发病的。在过去,当地的巫师有可能会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在今天,非传染性疾病的群发则往往归咎于手机信号发射塔或是核电站(附近很有可能也有酒吧和教堂,但是他们却很少会成为替罪羊)。
如果这些疾病来得莫名其妙,我们大致上认为它们就是一起群聚事件;但是,人们总是倾向于在身边找原因,尤其是当周围有某些引起人们焦虑的因素时,那么,它们则最容易成为替罪羊。不是所有的群聚现象都是毫无原因的——比方说,石棉工厂附近有一些人患上了石棉肺病。但是,我们也不能断言,石棉工厂就是使人致病的凶手。得通过有效的统计手段来验证两者的因果关系,才能下定论。
人们提出众多假设来解释对数字13的恐惧:最后的晚餐中出现的犹大是耶稣的第13位门徒;黄道带中有12个星座,而12之后的数字便是13。但事实上,能让这些理论自圆其说的证据是少之又少。情况更可能是,数字13与一系列不祥之事间的联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并非有什么特殊的关联。情况也许是,某农夫家的母猪生了13只小猪,而其后,这位农夫的健康状况就每况愈下了。同样出于偶然,有人在某个月的13号去世了。随着这些巧合的积少成多,13也逐渐为人们所嫌憎。
虽然对于13的恐惧实属无稽之谈,但机场与航空公司也绝不会给它存在的机会,让乘客们不安,所以通常都没有13号航班或13号登机口。希思罗机场的4号航站楼更是将这种避嫌做到了极致。有时,当13号登机口缺失时,人们就会倾向于认为14号登机口是不吉利的,因为毕竟它才是真正的13号登机口。为了避免这样的担忧,在4号航站楼中,12号登机口位于它的一端,而14号登机口则位于另一端。由于你根本无法看见这两个登机口并肩而列,所以13号登机口的缺失并不显眼,结果是,人人都放心地使用14号登机口了。
最新式样的跑道………….
作者简介
布莱恩·克雷格(Brian Clegg),1955年出生,先后获得剑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及自然科学硕士学位。知名科普作家,《自然》、《科学美国人》及《卫报》等多家媒体的专栏及评论作者,英国皇家艺术学会(Royal Society of Arts)会员。已出版有《大爆炸前传:宇宙史前史》(Beforethe BigBang:The Prehistory of OurUniverse)、《无限简史》(ABrief History of Infinity)等多部科普著作。
下载地址
http://xz.tbookk.com/f/560517-461224295-f8534e
(访问密码:3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