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访谈录》余英时访谈整理:陈致电子书

人物传记 adminlele 4年前 (2021-05-03) 128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本站主要采用城通网盘链接分享,因为其他网盘会和谐链接!非VIP会员的朋友请点击普通下载,弹窗关闭即可。速度可能比较慢,请耐心等待,提高下载速度,送您10元消费红包

《余英时访谈录》余英时访谈整理:陈致电子书

内容简介



余英时先生身处海外,对中华文明、中国社会怀抱真诚的关切,访谈录中袒露出他对学术与人生的追求。他对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华文化研究的肯綮,于变动中发现思想的联系,既洞察入微,又通达宏观。也反映了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养成脉络,包括他对钱锺书、钱穆、陈垣、陈独秀等人的评价都涵括在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察中。

精彩深入的访谈需要与受访人的精神世界直接面对,让受访人的思想轮廓显现、精神之光闪耀。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英时先生,洞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谈有致,精彩纷呈。《余英时访谈录》以余先生的《我走过的路》为序、刘梦溪先生为余先生做的访谈《为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为附录,丰富读者对余英时先生的认识。《余英时访谈录》是由陈致应《明报月刊》《国学新视野》和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之约对余英时先生的采访整理而成,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

用“内在理路”重论清代思想学术史,借胡适阐发学术典范与自由精神,从价值系统拈出中国文化之“内在超越”,以中国近世宗教伦理回应韦伯问题,从古代中国“士”的历史警醒知识人对“道统”的担当,通过陈寅恪晚年诗文揭示伟大学者最痛苦的灵魂,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建立一个政治、思想与文化史研究的新典范。余英时先生始终在观察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的思想变迁,思索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近二十年来,人们都在期待中文世界出现“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可在当今学界,有谁能像余英时先生这样具有如此的学问、见识与才情?在他常带感情的笔端写出的,既是学术,也是思想,更是他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大关怀。近年来,我有幸能常听余英时先生谈话,谈他的人生、学术与思考,总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世界胸襟而又充满中国情怀的人,难怪他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这部《访谈录》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哲人谈论他的学术,也是一个有深厚学术的学者叙说他的思考,读这部书,仿佛让我回到普林斯顿绿荫中余宅客厅,又一次与先生面对面,听他从容讲述从潜山、香港、哈佛到普林斯顿的思想历程。   ——葛兆光   人们都知道余英时先生是位史学大师,但是往往忽略了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这本访谈录中,余先生“要把金针度与人”,透过对自己学术历程的回顾,展示一条走进人文殿堂之路。   ——王汎森(台湾中研院副院长、中研院院士)

1.“人文学科领域的诺贝尔奖”——“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首位华人得主、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首部长篇访谈实录。   2.全面梳理余英时的学术视野,了解他的学术养成脉络,看他论学不专骛于一门,折衷中西学术传统于一炉,如何修成一代大家。   3.“品读大师眼中的大师”,余英时对钱锺书、陈垣、钱穆等大师的观察和评价,“知人论世”之境,为学术史研究的典范。   4.采访实录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尤其是第三次采访“治学门径与东西方学术”,是特别应中华书局约请而成。

作者简介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等。

陈致

下载地址

 

http://xz.tbookk.com/f/560517-461225784-de31aa

(访问密码:311929)


中信图书出版社全部书籍617本百度网盘福利
西部数码域名服务器优惠券老薛主机优惠券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图书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余英时访谈录》余英时访谈整理:陈致电子书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