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白痴》是他的重作品。
娜斯塔霞是个秀外慧中的绝色女子,惜乎命途多舛,成了彼得堡某巨富的情妇。然而她对此人只有极度的轻蔑和憎恨,当她听说那个淫棍即将“明媒娶”名门千金时,便萌生了的念头。她的对手们则在各种利益驱动下正阴谋编织一张制伏这个弱女子的罗网。就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极度敏感的时间和地点,被那些“聪明人”目为十足的“白痴”先天有病的破落贵族梅诗金公爵糊涂闯进了冲突一触即发的旋涡……
娜斯塔霞是个秀外慧中的绝色女子,惜乎命途多舛,成了彼得堡某巨富的情妇。然而她对此人只有极度的轻蔑和憎恨,当她听说那个淫棍即将“明媒娶”名门千金时,便萌生了的念头。她的对手们则在各种利益驱动下正阴谋编织一张制伏这个弱女子的罗网。就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极度敏感的时间和地点,被那些“聪明人”目为十足的“白痴”先天有病的破落贵族梅诗金公爵糊涂闯进了冲突一触即发的旋涡……
序言
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曾如饥似渴地吞咽过不少外国文学(包括戏剧)的译本,其中尤以阅读傅雷所译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和文化生活出版社那些黑白封面的欧美名著(如巴金、丽尼、陆蠡译述的屠格涅夫作品等等)兴趣最浓。虽然我从未系统研读过欧洲文学史之类的专著,但经常在书店里站着翻阅一些久闻大名的经典,看到那里陈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之多,对这位俄国大文豪早就肃然起敬。他的姓氏中文译名第一个字“陀”,其实与原文发音相去甚远,可能也和其他许多外国人姓名的中文音译一样,保留着当年全国出版中心上海的沪语读音痕迹。然而这个“陀”字加上我浮光掠影地从作者简介中读到宗教哲学在他作品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再辅以他的画像和照片所展示的悲怆神情,我总是把他和苦行僧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自上世纪前期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陀氏作品的中译本基本上只有耿济之译自俄文和韦丛芜译自英文的两套。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陀氏文风的特殊性,我多次尝试“啃”那些译文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到五十年代过半以后,我才二十多岁,浑然不知兰山学海的高低深浅,仗着仅学了四五年俄文这点可怜的“底气”,通过预订购得苏联在一九五六一一九五八年间陆续出齐的十卷本陀氏文集,居然雄心勃勃地妄图对这座碉堡发起强攻。不幸的是,除了《白夜》、《舅舅的梦》以及果戈理风格最鲜明的《庄院风波》(即(《斯捷潘契科沃田庄与庄院中的人们》)等几个在多种意义上不那么厚重的中篇外,从《罪与罚》一直到《卡拉马佐夫兄弟》那黑压压一堆“庞然大物”,还是令我望而生畏。倒是五十年代末公映的苏联彩色故事片《白痴》,由于编导坚定地聚焦于原著第一部的“名花归属”主题,不及其余,译制质量也相当高,特别有孙道临、张瑞芳这样台词功底深厚的名演员担纲为男女主角配音,使我顿悟洗练萃取对于提高文艺作品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何等重要。
无论是《白痴》的读者还是观众乃至读者兼观众,看到女主人公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将十万卢布一捆钞票扔进壁炉付之一炬,恐怕任谁的心灵都会经受一次强烈的冲击。这一堆烧钱的烈火,象征着陀氏创作的一个高峰,它不仅在星光灿烂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坛,而且在整个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当之无愧地堪称经典。倘若我在此条分缕析地重复《白痴》的内容,哪怕只是讲一个故事梗概,恐怕无异于干一桩煮鹤焚琴那样杀风景的蠢事,尤其对于初次接触此书的读者简直是一场灾难。费尧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后来跻身贵族的医官家庭。他那残酷虐待农奴的父亲于一八三九年被自己田庄里十几名忍无可忍的农奴殴打致死。费尧多尔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军队里待了四年,以中尉军衔退役,一八四四年开始了职业作家生涯。他的处女作书信体中篇小说《穷人》(1845)曾受到来自革命民主主义阵营的热烈赞扬,但随后发表的一些中短篇却得到完全相反的评价从而导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等人的决裂。这位青年作家从一八四六年春开始参加以废除封建农奴制为己任的激进革命团体彼得拉合夫斯基小组的活动,并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一八四九年,他和其他几名小组成员一起被沙俄当局逮捕并判处死刑。旧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历已是一八五。年初),这些死囚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行刑前又突然被改判流放西伯利亚服四年苦役,此后还得当兵。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几乎度过了整个五十年代,于—八五九年才获准携妻子和继子返回俄国的欧洲部分,定居在彼得堡。一八六0年初,他的两卷本作品集出版。
陀氏一生始终没能摆脱癫痫症对他生理上、精神上造成的巨大痛苦,而嗜赌成性和债务缠身又压得他经济上永世不得翻身。说来也许近乎残忍,长达九年的流刑经历为陀氏写《死屋手记》提供了无价的第一手资料,此书曾被屠格涅夫比作但丁的《神曲·地狱篇》,赫尔岑则把它与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相提并论,它更在一个世纪后催生了诺贝尔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的一系列劳改文学名作,如《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古拉格群岛》等。与此相类似,频频发作而且病势不断加重的癫痫、明知结局有输无赢也要饮鸩止渴的赌瘾、越陷越深以致永远无法清偿的债务——这些亲身体验都成了陀氏的创作源泉,就描写的真切性和刻画的深度而言,其他途径都无法与之相比拟。………
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曾如饥似渴地吞咽过不少外国文学(包括戏剧)的译本,其中尤以阅读傅雷所译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和文化生活出版社那些黑白封面的欧美名著(如巴金、丽尼、陆蠡译述的屠格涅夫作品等等)兴趣最浓。虽然我从未系统研读过欧洲文学史之类的专著,但经常在书店里站着翻阅一些久闻大名的经典,看到那里陈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之多,对这位俄国大文豪早就肃然起敬。他的姓氏中文译名第一个字“陀”,其实与原文发音相去甚远,可能也和其他许多外国人姓名的中文音译一样,保留着当年全国出版中心上海的沪语读音痕迹。然而这个“陀”字加上我浮光掠影地从作者简介中读到宗教哲学在他作品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再辅以他的画像和照片所展示的悲怆神情,我总是把他和苦行僧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自上世纪前期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陀氏作品的中译本基本上只有耿济之译自俄文和韦丛芜译自英文的两套。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陀氏文风的特殊性,我多次尝试“啃”那些译文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到五十年代过半以后,我才二十多岁,浑然不知兰山学海的高低深浅,仗着仅学了四五年俄文这点可怜的“底气”,通过预订购得苏联在一九五六一一九五八年间陆续出齐的十卷本陀氏文集,居然雄心勃勃地妄图对这座碉堡发起强攻。不幸的是,除了《白夜》、《舅舅的梦》以及果戈理风格最鲜明的《庄院风波》(即(《斯捷潘契科沃田庄与庄院中的人们》)等几个在多种意义上不那么厚重的中篇外,从《罪与罚》一直到《卡拉马佐夫兄弟》那黑压压一堆“庞然大物”,还是令我望而生畏。倒是五十年代末公映的苏联彩色故事片《白痴》,由于编导坚定地聚焦于原著第一部的“名花归属”主题,不及其余,译制质量也相当高,特别有孙道临、张瑞芳这样台词功底深厚的名演员担纲为男女主角配音,使我顿悟洗练萃取对于提高文艺作品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何等重要。
无论是《白痴》的读者还是观众乃至读者兼观众,看到女主人公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将十万卢布一捆钞票扔进壁炉付之一炬,恐怕任谁的心灵都会经受一次强烈的冲击。这一堆烧钱的烈火,象征着陀氏创作的一个高峰,它不仅在星光灿烂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坛,而且在整个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当之无愧地堪称经典。倘若我在此条分缕析地重复《白痴》的内容,哪怕只是讲一个故事梗概,恐怕无异于干一桩煮鹤焚琴那样杀风景的蠢事,尤其对于初次接触此书的读者简直是一场灾难。费尧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后来跻身贵族的医官家庭。他那残酷虐待农奴的父亲于一八三九年被自己田庄里十几名忍无可忍的农奴殴打致死。费尧多尔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军队里待了四年,以中尉军衔退役,一八四四年开始了职业作家生涯。他的处女作书信体中篇小说《穷人》(1845)曾受到来自革命民主主义阵营的热烈赞扬,但随后发表的一些中短篇却得到完全相反的评价从而导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等人的决裂。这位青年作家从一八四六年春开始参加以废除封建农奴制为己任的激进革命团体彼得拉合夫斯基小组的活动,并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一八四九年,他和其他几名小组成员一起被沙俄当局逮捕并判处死刑。旧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历已是一八五。年初),这些死囚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行刑前又突然被改判流放西伯利亚服四年苦役,此后还得当兵。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几乎度过了整个五十年代,于—八五九年才获准携妻子和继子返回俄国的欧洲部分,定居在彼得堡。一八六0年初,他的两卷本作品集出版。
陀氏一生始终没能摆脱癫痫症对他生理上、精神上造成的巨大痛苦,而嗜赌成性和债务缠身又压得他经济上永世不得翻身。说来也许近乎残忍,长达九年的流刑经历为陀氏写《死屋手记》提供了无价的第一手资料,此书曾被屠格涅夫比作但丁的《神曲·地狱篇》,赫尔岑则把它与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相提并论,它更在一个世纪后催生了诺贝尔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的一系列劳改文学名作,如《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古拉格群岛》等。与此相类似,频频发作而且病势不断加重的癫痫、明知结局有输无赢也要饮鸩止渴的赌瘾、越陷越深以致永远无法清偿的债务——这些亲身体验都成了陀氏的创作源泉,就描写的真切性和刻画的深度而言,其他途径都无法与之相比拟。………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