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黄河东流去》是以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作者十分熟悉黄泛区人民的斗争生活,十分熟悉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通过黄河岸边七户农民家庭的坎坷命运和不同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反映了他们参加斗争的必由之路。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实流畅,人物形象真产可信,栩栩如生,塑造了徐秋斋、李麦、海长松、老清、蓝五、王跑等几个不同性格的农民形象,具有很大的典型意义。
全书结构紧凑,笔调深沉而又幽默诙谐,读来亲切感人,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序言 张光年 《黄河东流去》是新时期我国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之一,是李擎同 志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宝贵贡献。对于李凖同志艺术上的新成就,他 的这部作品新近荣获茅盾文学奖,文学界同志们都很高兴。我谨向他表 示热烈的祝贺。 《黄河东流去》写的是一九三八年 (将近半个世纪以前)蒋介石炸 开花园口、造成黄泛区人民十年浩劫的悲惨遭遇;写的是河南灾民扶老 携幼,仓皇西逃,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奋力挣扎的血泪史。多少幅惨 不忍睹的流民图,组成了这部难民小说。你以为它是苦涩涩,破烂烂, 惨兮兮,引不起美的欣赏的乐趣吧?你猜错了。它是一部好看的书,引 人人胜的书,写得漂亮的书。迄今重读时候,随手翻到其中某一部分, 还是很感兴趣,吸引人再看下去。而且不少地方,仍有动人心魄、催人 泪下的力量。李凖的文笔是朴素的,浑厚的,虽也有几副笔墨交替使 用,却看不出卖弄玄虚之处。他的这部五十多万宇的长篇,也不是没有 败笔,没有结构上的可议之处。那么,它那吸引人、感动人的艺术魅力 何在呢? 这是语言艺术的魅力,用精心挑选的话生生的人民语言描画人物的 功力。从这本书里,随处可以读到一些多姿多彩、富于表现力的散文。 作家以雄浑的笔力,写黄河景色的变化多端,令人神往;写三门峡行船 之险恶,写浊浪排空吞没赤杨岗之猛烈,吓人听闻;写成群结队的流民 大迁徙,写洛阳郊区、西安城下难民营的纷乱场面,都使人触目惊心。 更重要的是,作家只要精选若干句最富于个性色彩的对话,通过两三个 富于动作性和独特性的细节,就能够把一个个 (全书可举出二十几个) 独特的人物形神兼备地跃然于纸上。这是真功夫。不是对人民生活、人 民语言十分熟悉,不是对文学语言认真钻研过的,无法收到这样良好的 效果。 李凖的文学语言的吸引力,同他笔下的幽默感是分不开的。他的幽 默感,一向表现于对待生活的开朗的、机智的、乐观的态度,包括乐观 的自嘲成分。这种语言的幽默感,带有河南农村的乡土气息,而淘洗了 那些过于生僻粗野的东西。可是在 《黄河东流去》一书里,他的机智的 幽默的笑声,却带有沉郁的、悲忿的音调。有如他在本书第四十五章描 写李麦的歌声:“她唱歌的声音是忧郁的,但脸上的表情却是快乐的。 她的歌子总带点解嘲的味道。”我们从长松买地、王跑赶驴这些十分精 彩的章节中,不是随赴可以听到这种苦笑的歌声吗?这是带泪的笔,是 2 深刻的幽默。也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显示出作家认识力和表觋力的深 化。 经过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这十年浩劫的磨练,每一个中国作家思想 上都体会到一种顿悟的境界。顿悟的内容和程度不尽相同,随后的趋向 也不尽相同。有的人“顿悟’’之后,离开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 向,同生活的趋向、时代的趋向越走越远,这是令人遗憾的。而李凖同 志同我国大多数作家们一起,经过痛苦的思索,越发坚持了社会主义文 学的方向,发扬了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在当前 生动括泼的一场真与非真、美与非美、高与非高、新与非新的艺术上的 自由竞赛中,经受住了生活实践的检验。作为一个对新文学有深厚感情 的人,每读到这样的作品,我总是怀着赞佩的、感激的心情。 经过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这十年浩劫的磨练及随后的顿悟,淋浴者 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光辉,再来处理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八年黄泛区十年浩 劫这一不堪回首的繁重题材,作家的立意就不同凡响了。李凖同志在本 书卷首写道: 《黄河东流去》“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 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 量。”果然,李凖笔下写到的李麦、海长松、徐秋斋、蓝五、王跑、老 清、春义这七个农户、二十几个男女老少受难者,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 血泪史,但是他们 (她们)按照生活逻辑、性格逻辑的发展历程,表现 出各自的坚强生命力和互助互爱的优良品质。就像书中女强者李麦所 说:“关天关地一个人来到世上,就得刚强地活下去!”正是这种经得住 九蒸九晒的中国人民的刚强性格,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十年浩劫,终于在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领导下,一次又一次地拨云雾而见青天! 《黄河东流去》写出了我国农民像黄河那样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也 写出了像黄河泥沙那样来源悠久的、我国农民身上沉重的精神负 担:“那些落后和愚昧的封建意识” 。但是,这位作家远不是“二重人 格”论者;更不是一味欣赏并美化我们“ 国民性”的消极面,硬说这些消 极面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是永世长存的“文化传统” !不!不是这 样。我们看到,李凖以爱护的同情的笔墨,写到农民的落后意识如何在 大难中妨碍着他们迅速觉醒;随后也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