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既是叙述孩子的成长,也记录作者心灵的成长。作者通过59篇温暖的文字与有喻义的手绘插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年轻母亲和女儿共同成长之路。在女儿降生的那一刻,作者就多了一个身份:一位年轻的母亲。她看着那么一个柔软的小东西来到她身边,经历了看见和没看见的孩子的成长,记录下与孩子一路同行的经历。作为母亲,作为手工房老板,作为依旧享受乡村生活的县城姑娘,多重身份给了作者多重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在女儿的影响下,她对亲情,关于家乡,关于城市化的进程的认知都有了新的体会。“当母亲并不意味着你会失去自己,而是,你必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作者如是说。
就像这河水静静地流
四年前的某一天,我妈在厨房里对一旁帮她择菜的我说:“婚都结了,赶紧要一个吧。”
我还没回答,她又接着说,你不要怕影响工作,生下来什么都不要你管,我来带。
她是一边炒菜一边说出这些话的,说完继续翻炒锅里的东西去了,但我听得出这句话里包含的郑重,郑重到她的手里必须做点什么事才可以显得轻松。
我们不常谈论这些的。
妈妈的话挺让人伤感,她那时也就五十出头,从农村老家来到成都,一下子被城市淹没。我们平时交流得少,她整天呆在楼房里,寂寞是一定有的。可能她那时想,有了孩子,一切都会不一样。
果然不一样的。
自从我有了女儿,妈妈再也不吵着要回老家了,就算回去,一两周后就自己又回成都了。她对孩子的情感依恋是那么强烈,生怕错过女儿成长中的一点点变化。
如今,我喜欢静静坐在一旁看我妈跟女儿呆在一起,妈的音量变大了,音调变高了,身体也似乎比以前灵活了,她常常拉着女儿的双手,面对面站着,玩我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推磨易磨
粑粑半个
不够吃啊
再来一个
赫赫赫赫
几大个……”
在游戏里,所有人的童真都被唤醒,我的,我妈的。
我时不时地会问她,我小时候也这样吗?她就会讲出好多好多我小时候的故事。
有时候我不问,她也会讲。
“你小时候比她瘦多了,一样乖,爱表现,但又害羞。”
“早产儿嘛,两个月了脑袋才长硬,刚生下来的时候头顶上一个窝,摸一摸,软的。”
“头发也比她少好多,现在的娃儿,营养太好了。”
……
她分明是通过我的女儿回忆那个三十年前,她的女儿。要是没有我的女儿,她大概永远不会有机会说出这些话,我与她之间终究是有些隔阂的,她是个严厉的妈妈。
女儿两周岁的时候,妈妈,我,女儿坐在客厅的窗户前拍了张照片,拍照的时候我和妈妈都有些严肃,有点什么东西在内心翻腾之后带来的仪式感。照片洗出来后挂在墙上,再看的时候更生出感慨,我们三个都穿着白衬衣,逆光下看得见妈妈的白发,妈妈明显老了,她的表情有点僵硬。女儿呢,她的生命才刚刚开始,那么新鲜和灿烂,眼睛里满是好奇。而我坐在她们中间,努力笑着。
午后去河边散步,七十多岁的邻居老太太扶着她九十二岁的妈妈从身边走过,她们的喘气声混合着河水的声音进入我的耳膜,再过几十年,我和妈妈也就是这样了吧?再过更长的时间,我和女儿,也可以这样了吧?
一切都在往前走,就像这河水静静地流。
一个使彼此更完整的机会
天亮了,女儿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送我去幼儿园吧。”
不要高兴得太早,看她接下来做什么。她说,我要自己穿衣服。她走到衣柜翻出一件冬天的外套直接套在睡衣上,我说那是冬天的衣服,现在不能穿,会很热。她当没听到,光着小脚丫在房间得瑟了几圈回到床边:“我要自己穿鞋子。”她左脚穿上了右边的鞋子,右脚穿上了左边的鞋子。我说,穿错了宝贝。她大吼:“我就要这样穿就要这样穿。”
好吧,就这样穿着鞋子披着外套上完厕所回到房间,外套不见了,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她扔在了不知什么地方,好说歹说给她换下睡衣穿上正常的衣服,继续坚持反穿鞋子下楼。
路过楼梯口的衣帽架,上面挂着一顶大红色维吾尔族带长纱巾的帽子,是丈夫新疆出差带回的礼物,她顺手一扯纱巾,取下帽子戴上了,衣帽架放倒在一旁,这就准备出门了……
反穿鞋子的维族小妞和妈妈一起走到小区门口,小妞突然抬起头:“妈妈,我的小熊也要去幼儿园。”天呐,昨天睡前故事时答应过她的,要带小熊到幼儿园,我忘记了她却在这个时候想起了。我说:“我们明天再带去好不好?”
“不好不好不好呜呜呜……”
好吧,又回家找小熊,同时趁她注意力转移,将鞋子换过来穿好,带纱巾的帽子悄悄取下,总算一切正常。再次出门,又到了小区门口,她说:“妈妈,我们走这边。”那是与幼儿园相反的方向。我说,幼儿园在那边啊。她不听,就要走这边。这回我的耐心用完了,站在那里,很严肃地说:“妈妈生气了。”她一副委屈的表情,眼泪包在眼框里:“我们走到树林就回来好不好?”我心又软下来,知道她已作出让步,那就互相妥协吧,拉着她走进树林东看看西看看再折回来……
到了幼儿园,当然迟到了,已经过了早餐时间,我的工作也耽误了,约好的杂志编辑网络沟通文稿不得不推后。本打算上午去花市的看来只有明天了(还不知明天她又会如何折腾呢),回到家里瘫坐在沙发上,又沮丧又累,连站起来倒水喝的勇气都没有。
这是她上幼儿园的第三周,和上一周的拒绝上幼儿园相比,所有发生的这一切已经轻松到让我忍不住谢天谢地。
世界上最考验耐心的工作大约就是做两三岁孩子的妈妈。面对这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你总是在和自己的心态作斗争,不断跟自己说,要放轻松,要有好态度,不要愤怒,不要发脾气……
当然,在你的心被失败和气馁填满的时候,这小东西又会拿出她的致命武器来吸引你投入下一次修炼和战斗,她用她的武器告诉你,你只能爱她,宽容她,接纳她,别无选择。比如刚才,她走进书房,双手捧着一朵河边摘来的蒲公英,她对着蒲公英轻轻吹气:“妈妈你看,白色的花花,会飞哦,送给你吧。”她一边说一边把蒲公英放在我的书桌上,眼睛眨巴眨巴望着我,我立刻被这眼神融化了,抱起她狠狠地亲了一口。·就在半小时前她才扯烂了一本书,把牛奶撒了一地,趁我不注意爬上餐桌偷吃了一口刚做好的辣椒酱,辣得自己哇哇大哭。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就是那么肆无忌惮,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自由生长。
知道这一点,就应该知道孩子需要一个强大的有定力的妈妈,这个妈妈,无论孩子如何,她都一直在那儿,爱一直在那儿。
要知道,我烦燥的时候,她必会以更大的麻烦来回应我。而如果我的心是静的,在处理那些麻烦事时尽管表情严厉,但内心是顺畅的,她也必会受到这情绪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临睡前她都喜欢听故事,且一个故事要听无数遍。最开始,我无法理解这奇怪的要求,故事都讲得她会背诵了,讲得我讲上句她就能接下句了,为什么还要我讲?为什么不听一个新的故事?我试着跟她说:“讲完这一遍就讲别的好不好?或者,我们不讲故事了,唱歌好不好?”可是,我越是企图改变她,她越不让我改变,最后发现,整个晚上,我在极不耐烦的状态中给她讲了一个半小时的故事——一个五分种就能讲完的故事。
如果我听她的,她需要听我就反复讲,用那种她习惯的,坚定的,舒服的,平缓的语气讲,一遍一遍地讲,她很快也就安然入睡了。
这样看来,育儿就是一场修炼啊,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粗糙的时候?对他人没耐心,对事物没耐心,我们总是抱怨。
所以,当母亲并不意味着你会失去自己,而是,你必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坚定的,平静的,温和的自己。
“当有人希望自己有耐心,你认为上帝是直接赐予他片刻的耐心,还是给他一个培养耐心的机会?当有人企求自己更勇敢,你说上帝是直接给他一时的勇气,还是给他锻炼胆量的机会?又如果你希望和爱人的关系更亲密,你想,上帝是要给你们短暂温馨,还是给你们一个共渡难关的机会?”电影《Evan Almighty》里,那个上帝派来的使者这样对男主角的妻子说。那个时候,妻子因为不理解丈夫要造一条诺亚方舟的行为而离家出走,她最终因为使者的这句话回到了丈夫身边,和丈夫一起造船救人。
孩子也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我一点也不怀疑他们是带着任务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任务是:给他们爱的人和爱他们的人一个机会,一个使彼此更完整的机会。……..
作者简介
宁远,成都理工大学教师,专栏作家,“远远的阳光房”设计总监。曾出版散文集《丰收》,随笔集《远远的村庄》。